摸了摸胡须,他不以为然地说道:“汉时樊哙大言,十万兵足可横行匈奴。
二郎,你只要三万之众,就保证能为阿耶夺回蒲晋,击败李善道、刘武周,你这是在学樊哙么?”
李世民坚定地答道:“樊哙何足一提!
只需步骑三万,阿耶,儿臣必定能为阿耶克复河东!”
李渊这个人,能屈能伸。
因为“李氏为王”
的谶语,当他被杨广猜忌的时候,他耽於酒色,装作沉溺於声色犬马之娱,以此自保;决定起兵之后,为解决突厥对太原的威胁,他不惜卑躬屈膝,不仅许诺金银财宝,而且在给突厥始毕可汗的信中,以“启”
尊称,“启”
是君臣之间的敬词,他这是在以臣子的身份征询始毕可汗的意见;随后在正式起兵过了,面对李密的来书,他又能以长辈的身份,客客气气地向李密表示,他无称王称帝之心,恭维李密,只有李密能成为海内义军盟主。
简言之,李渊决不是一个意气之争的人。
亦因此,在河东局面恶化,出现了可能守不住的情势后,他亦就能不为面子,愿意选择暂弃。
此际听完了李世民的慷慨陈词,他当然知道自己这个儿子的用兵之能,低下头,看了多时河东的地图,再三地仔细斟酌,又转顾李建成、裴寂、刘文静等诸臣,沉吟说道:“三万步骑,二郎,你就能救下河东?”
忽然想起刘文静一直没有发言,问他说道,“卿何意也?”
刘文静的意见,实际上也不需要问。
大家都知道,他与李世民是一党,李世民的意见,他肯定全力支持。
果不其然,刘文静稳稳地回答说道:“臣以为,三万兵马,足能救下河东!
大王,李善道、刘武周两贼,当下虽然气势汹汹,然此二人,无非因利而合。
臣敢断言,至多旬月,他两人必生争斗。
内讧一起,其势自衰。
届时我军乘虚而入,必能一举破敌,收复河东指日可待。”
说着,他下拜殿中,又说道,“大王,河东之不可失,既关乎根基,亦牵系全局,近日臣与裴长史等所议之请,更是若河东失陷,不复可再议矣。
伏乞大王深思。”
“近日臣与裴长史等所议之请”
云云,说的是近些日来,裴寂、刘文静等积极筹议的一件大事。
便是杨广被弑的消息,长安知后,裴寂、刘文静等私下谋划由此机会,拥立李渊为帝。
篡朝称帝,通常得有大的军功作为基础,方能服众。
若河东却在此际失守,非但无军威可彰,还失了根基之地,拥立之事自然亦就成了泡影,没办法再提了,否则必受质疑,甚至可能还会成为笑话。
李世民也伏拜在地,大声说道:“阿耶,三万步骑,儿臣一定可克复河东!
若不能收复,甘愿受罚。
且则,阿耶,退一步说,纵是欲弃河东,至少也先让儿臣试上一试吧!”
“罢了!”
作为一个合格的主公,李渊权衡利弊,作出了决定,“与你步骑四万,救援河东!”
命令李建成,“你即日离京,赶赴陇西,接替二郎镇守陇西,以防薛举趁虚进犯。”
救援河东的重任给了李世民,陇西的守备须当有人接任,最好的人选自是李建成。
毕竟李建成是世子,重任不能只给李世民,同样的也给李建成,这样,才不致李世民反压过李建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