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忠国看着玉佩,眼中闪过惊讶,“如果我没记错的话,这好像是进山的信物吧。”这是干嘛?
“好小子,有眼光,正是当年给你的那一块,可惜你小子没要,正好,你女儿跟我教有缘。”
一听这话,苏忠国不干了,“不可能,我女儿才不当道士呢,我女儿娇娇糯糯的,怎么可能是道士。”
见他如此抵抗,气的仁空道长直接动粗,“怎么,我道教差哪了?别人想进都没这个机会,你还嫌弃上了,小子,我看你是找打。”
于是,苏忠国带着一本书和一块玉佩被仁空道长打出了山门。
这让认识苏忠国的人没少跑来看他的笑话。
一时间,那股离别之情荡然无存。
而苏文和苏武他们四人也没了离别不舍之情,有的只是仁空道长展现出来的高强武艺。
他们垂涎啊。
李家村。
苏忠国回来时已经是十天后。
而家里的房子差不多已经完工,现在就是通风和添加家具和通风。
家具什么的自然是请村里的老木工动手。
一回来,就看到自家屋子他爹跟着众人在那里砌围墙。
是的,围墙,他没用篱笆院,觉得那不怎么安全,还不如直接用土砖砌墙,这是他之前就跟爹商量好的。
“那是忠国吧,开良叔,你快看,那是忠国回来了。”
正在砌墙的一人眼尖的厉害,发现了从远处而来的苏忠国。
李父抬眸望去,还真是他家忠国。
“还真是,你们忙,我过回家看看。”
半道上,翁婿二人就碰到一起。
“爹,我看都在建围墙了,可是要完工了?”苏忠国停住脚步等着自己岳父,然后又眺望着他身后自己的家。
李父点点头,抽了口手中的旱烟,“嗯,就这两天的功夫,有空了去看看家具,要是做好了就搬回来吧。”
女儿家置办好,他心也就落了地,不然每天都得过来瞧着,地里的活都耽搁了。
“对了,下了春种,有空去地里帮我下下肥。”这年头已经有尿素这些替代农家肥了。
“好,明天我就下地去。”
二人边说边走,没一会就进了家门。
李母正和李桂香二人带着孩子在院里洗着地里拔回来的红萝卜,这是地里过了冬的,这萝卜虽然带苦味,但大家都用来做咸菜,是饭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菜。
“回来啦,孩子们还好吗?”一见苏忠国回来,李桂香就忍不住问起几个孩子来。
知道她们想孩子,可也是没有办法的选择,“都好着呢,他们很适应山上的生活,道长让我们等他们满十四岁的时候上山接,最先下山的可能是小文。”
苏忠国跟他们说着一些山上的事,也说了孩子们的趣事。
这让几人都很是安心。
“十四岁,还能赶上上初中,到时候你们把户口迁去城里,正好给他们办入学。”李父听后点点头道。
他觉得这样安排很好,又不耽搁孩子们上学,也不耽误他们学本事。
李父他们这种老一辈,其实对读书没太过看重,在他们眼里,学一门手艺更吃香。
“是的,道长也是这样讲的,山上也会让他们学习文化课,可到底不如学校里那样笼统,回来后上个初中就很快融合了。”苏忠国把仁空道长的话转述着说给几人听。
李桂香和李母这回才算彻底放心下来。
不过得那么多年见不着孩子,她们还是想孩子们的。
李母心里也是有些抱怨的,大的去她就不说什么了,可两个小的也太小了。
但他们当父母的都决定了,她这个当奶奶和外婆的也不好多说什么。
日子一天天过,很快就到了乔迁之日。
苏忠国可以说已经完全融入了李家村这个大家庭。
看看,这满院子里的桌数,谁家办喜事能有他苏忠国家的热闹。
好在苏忠国两口子不缺钱,要不然这么多桌他们都置办不起来。
就在大家都向苏忠国和李桂香二人贺喜的时候,村里的孩子急急忙忙跑进院子。
姑夫,姨夫的叫不停。
几个大点的孩子腿脚快,他们早早找到苏忠国。
其中一人也是李家孩子,他一脸激动的指着院外,“姑夫,苏家村来人了。”
此话一出,刚还笑的开怀的苏忠国脸上的笑直接收起,拉下脸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