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青豆小说>农医圣女:锦绣福妃传 > 第160章 根深叶茂(第2页)

第160章 根深叶茂(第2页)

两周后,试验田里的禾苗已经长得比普通水稻高出一大截,叶片青翠茂盛。村民们惊讶地现,即使在降雨稀少的情况下,这些禾苗也生长良好,没有一点干枯的迹象。

村长激动地对大家说:"苏小姐的方法果然神奇!我家隔壁那块用老法子种的地,禾苗都蔫头耷脑了,再看看这试验田,简直是天壤之别!"

村民们纷纷要求也来试种,苏锦绣欣然同意,并安排农院学生帮助更多农户掌握新技术。她还特别强调:"种子和技术我可以提供,但更重要的是,大家要学会自己留种和改良技术。只有掌握了根本,才能长久受益。"

为了确保这套系统能持续运行,苏锦绣开始在村里培养技术骨干。她挑选了几位悟性高、肯学习的年轻人,每天额外给他们上课,教授更深入的农业知识。

"你们将来就是村里的农技员,"她对这些年轻人说,"负责技术推广和问题解决。朝廷会给予你们一定的俸禄,但更重要的是,你们要把所学知识传给更多人。"

这种培养人才的模式很快在青山村见效。不到一个月,村里已经形成了一支初具规模的农技队伍,能够独立解决一些常见问题。

与此同时,苏锦绣还在村里设立了农业记录处,负责记录天气、作物生长和产量等数据。她解释道:"只有掌握了准确的数据,才能科学地改进种植方法,预测未来收成。这些记录看似简单,实则是农业展的重要基础。"

就在青山村的改革如火如荼进行时,郑家似乎察觉到了异常。一天下午,几名陌生人来到村里,四处打探情况。

村长立刻派人通知了苏锦绣,她冷静地指示道:"不要惊慌,按照我们之前准备的说辞应对。这些改革就说是赵知府为了应对旱情特意安排的,与朝廷大计无关。"

村民们配合得很好,那几名探子转了一圈,只当是地方官员的小动作,并未放在心上,很快就离开了。

"郑家势力再大,也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小村庄,"苏锦绣对王太医说,"等我们的成果显现,形成规模,他们再想干预就晚了。"

一个月后,青山村的试验田迎来了第一次收获。改良水稻不仅提前成熟,而且产量比普通水稻高出近一倍。村民们欣喜若狂,连续几天在田间庆祝丰收。

趁着这股热潮,苏锦绣正式向村民们公布了一套完整的农业制度方案:"接下来,我们要建立村级粮仓,储存部分粮食作为备荒之用。同时,成立农业互助会,统一采购农具和肥料,降低成本。最重要的是,建立信息共享机制,让大家能及时了解市场行情,避免被商人压价。"

这套方案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拥护。村长当即拿出自家的一处闲置院落,改建为村级粮仓。几位富户也慷慨解囊,资助购买了必要的器具和设备。

与此同时,苏锦绣还特别强调了种子留存的重要性:"每户农家都要留下部分优质稻种,建立种子库。这些种子是我们的根本,决不能让外人控制。"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在医疗方面,王太医也取得了显着成效。他不仅培训了两名村医,还编写了简易医学手册,内容浅显易懂,便于村民自学。更重要的是,他建立了卫生防疫制度,大大降低了村里的疾病生率。

"这只是开始,"苏锦绣对赵明德说,"青山村的模式一旦成功,我们就可以在其他村庄复制推广。一个村带动一片,很快就能形成燎原之势。"

赵明德深受触动:"娘娘的远见令人敬佩。这不仅是在解决眼前的粮荒,更是在为千秋万代奠定基业。"

"治国如治家,治家如治田。"苏锦绣意味深长地说,"只有让百姓掌握了自我展的能力,朝廷才能长治久安。这套制度的核心,不在于一时的高产,而在于能够持续展,代代相传。"

当青山村的成功消息传开后,附近村庄的村民们纷纷前来参观学习。苏锦绣没有拒绝,而是安排农院学生热情接待,详细讲解技术要点。

"知识越分享,价值越增长,"她对学生们说,"我们的目标是让这些技术和制度像种子一样,在民间生根芽,自行繁衍壮大。"

两个月后,湖州周边已有十多个村庄采用了新农法,初步形成了规模效应。这时,苏锦绣认为时机已经成熟,决定进一步扩大改革范围。

她召集了所有参与试点的村长和农技员,举行了一场特别会议:"接下来,我们要建立区域性的农业合作网络,将各村的资源和技术优势整合起来,形成合力。"

具体而言,她提出了四项重要制度:

先,建立跨村农技协会,定期交流种植经验和技术创新,由朝廷派遣农院学生担任指导。

其次,成立区域粮食储备中心,统一调配各村粮食,确保粮价稳定和供应安全。

第三,设立农业信息站,收集和布市场行情、天气预报和技术动态,帮助农民做出明智决策。

最后,建立农业展基金,为贫困农户提供低息贷款,用于购买农具和改良土地。

"这四项制度相辅相成,能够形成一个自我运转、自我完善的体系,"苏锦绣向大家解释,"这样即使没有官府直接干预,农业也能稳定展,不再受制于商人和地主。"

会议结束时,她特别强调:"制度建设是根本,人才培养是关键。我们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培养农技人才上,让他们成为改革的中坚力量。"

随后,苏锦绣又暗中写信给京城的萧承煜,详细汇报了湖州的改革情况,并请求增派农院学生支援。萧承煜收到消息后大为振奋,立即批准了她的请求,并下令拨款支持湖州的改革试点。

三个月后,湖州周边的农田已经焕然一新,荒芜的土地重新变得生机勃勃。秋收时节,改革区的粮食产量比往年提高了近四成,创造了历史新高。这一成就不仅震惊了当地官员,也引起了朝中大臣的广泛关注。

更令人欣慰的是,这套新农业制度开始显现出自我完善的能力。农民们不再被动接受技术,而是主动提出改进建议;各村之间的合作也日益紧密,形成了良性互动的格局。

苏锦绣对王太医说:"现在,我们的制度已经扎下了根,接下来需要做的,就是让它长出枝叶,开花结果。这场改革的成功,不在于短期的高产,而在于能够持续展,造福千秋万代。"

王太医深表赞同:"娘娘的远见卓识,实在令人钦佩。这已经不仅仅是解决粮荒的问题,而是在重塑整个农业体系,甚至是国家治理模式。"

"根深才能叶茂,本固才能枝荣。"苏锦绣望着远处金黄的稻田,目光坚定而深远,"我们正在为大衍王朝奠定一个千秋万代的基业。"

喜欢农医圣女:锦绣福妃传请大家收藏:dududu农医圣女:锦绣福妃传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