次日清晨,苏锦绣刚梳妆完毕,巧儿便急匆匆地走了进来。
&;娘娘,大好消息!&;巧儿兴奋地道,&;昨夜三位亲王在回府后,立即派人取消了与太后的密会。据密探回报,他们正在商议如何体面地退出太后的阵营。&;
苏锦绣微微一笑,轻抚髻上的珠花:&;这不过是意料之中。太后以三城相许,却不知亲王们更在乎的是自己封地的长久繁荣。我赠送的耐旱作物良种,才是真正能解他们之忧的良方。&;
&;不仅如此,&;巧儿神秘地压低声音,&;城中百姓已经得知三位亲王参观了农业学院,现在街头巷尾都在传颂娘娘的功德。有不少百姓自聚集在皇宫外,希望能一睹娘娘风采呢!&;
苏锦绣闻言,眼中闪过一丝感动。多年来推行农医改革,所有的辛苦和付出,都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。如今看到百姓们的支持,一切都值得了。
&;派人去看看,不要驱散百姓,但也要维持秩序,免得被有心人利用。&;她吩咐道,&;另外,准备一些粮种和简易医药包,分给前来的百姓。就说是皇上的恩赐。&;
巧儿领命而去,不多时,周伯匆匆前来禀报:&;娘娘,外面聚集的百姓越来越多,已有上千人之众。他们高呼&;圣女福妃&;,还有人自组织讲述娘娘的事迹。太后已经派人前去打探情况。&;
苏锦绣起身走到窗前,远远望去,只见宫外人头攒动,甚是壮观。
&;太后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。&;她轻声道,&;她召亲王入京企图制造声势,却不料引了民意沸腾。这对我们是有利的。&;
正说话间,王太医也匆匆赶来:&;娘娘,各地送来的请愿书已堆满了一整间库房。南方六州百姓联名上书,请求朝廷尽快在当地设立农业学院分院;北疆三郡的牧民代表专门进京,要当面向娘娘致谢,感谢娘娘的耐寒牧草改良了他们的生活。&;
&;太医院也是人满为患,&;王太医继续道,&;许多慕名而来的病患争相求医,都说要用娘娘的方子。医学院的学生已经忙不过来了,我们不得不临时增派人手。&;
苏锦绣沉思片刻:&;农业学院和医学院的学生忙不过来,正是好事。派人准备扩建计划,争取在一个月内,各省至少设立一所分院。至于太医院的情况,让学生们轮班出诊,既能积累经验,又能服务百姓。&;
王太医领命而去,苏锦绣则命人准备,欲前往皇帝的御书房商议对策。
行至中途,却见礼部尚书孙明德匆匆而来:&;娘娘,大事不好!太后听闻城中百姓聚集支持娘娘,已命令禁军准备清场。说是担心有刁民借机闹事,实则是想打压民间对娘娘的拥戴。&;
苏锦绣闻言,眉头微蹙:&;太后此举,只怕会适得其反。如今民心所向,若贸然动用武力,只会引更大的不满。&;
&;正是如此,&;孙明德忧心忡忡,&;但太后已下定决心,命令就在一个时辰后执行。&;
&;无妨,&;苏锦绣胸有成竹,&;你立即去见陛下,请示调派御膳房准备食物,就说是皇上体恤百姓远道而来的辛苦,特意赐宴。再让农业学院和医学院的学生前去分粮种和药包,既能安抚百姓,又能彰显皇恩。这样一来,太后即便想清场,也无从下手。&;
孙明德眼前一亮:&;娘娘此计甚妙!微臣这就去办。&;
处理完此事,苏锦绣才往御书房而去。皇帝萧承煜早已等候多时。
&;你来得正好,&;萧承煜递过一份奏章,&;看看这个。&;
苏锦绣接过一看,不禁笑了:&;江南十三州联名上书,请求加册后大典?这倒是出人意料。&;
&;不仅如此,&;萧承煜也笑道,&;北方七郡、西域五部也都送来了类似的请愿。朕派人调查过,这些都是百姓自组织的,完全出于民意。&;
苏锦绣将奏章放下:&;陛下,臣妾认为,这是一个绝佳的时机。太后召亲王入京,原本是想借外力打压臣妾。但如今各地民意汹涌,三位亲王也已动摇,不如借势挫败太后的最后抵抗。&;
萧承煜沉吟道:&;确实如此。不过太后毕竟是长辈,朕不愿与她撕破脸面。&;
&;臣妾明白陛下的孝心,&;苏锦绣轻声道,&;但国家大计,不能因一人之私情而误。太后若继续阻挠改革,只会贻害百姓。不如这样,臣妾亲自去见太后,争取她的理解与支持。如果能以和平方式解决,自然最好。&;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萧承煜略作思考,点头道:&;也好。不过要小心,太后心思缜密,或有暗招。&;
&;臣妾明白。&;苏锦绣起身告辞,准备前往慈宁宫拜见太后。
回到凤仪宫,苏锦绣刚要更衣,却见巧儿急急忙忙跑来:&;娘娘,大事不好!江南传来急报,杭州一带爆了怪病,已有数百人染病,症状与霍乱相似!&;
苏锦绣神色一凛:&;可有详细情况?&;
巧儿递上密信:&;情况尚不明朗,但据报病者多为食用了某种新型粮食的百姓。太后已经得知消息,正在朝中散布言论,说这是娘娘推广的新作物导致的灾祸!&;
苏锦绣迅浏览密信,眉头渐渐舒展:&;不必担心,这明显是有人刻意为之。我推广的作物经过严格检验,绝不会导致疾病。这其中必有蹊跷。&;